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这一重要论述揭示了党的理论与人民之间的关系,彰显了党的理论的人民性特质。
党的理论来自人民
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之前,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理论是为少数统治阶级服务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并非天生就是马克思主义者,他们是在深入社会底层倾听人民心声、反映人民诉求过程中实现了世界观和立场的转变,在不断总结世界各国工人运动实践基础上构建了恢宏的理论大厦。1842年1月至1843年3月,马克思在《莱茵报》工作期间积极参与“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和对摩泽尔地区农民贫困状况的社会调查,目睹大量社会事实,初步意识到普鲁士国家并不是普遍利益的代表,摩泽尔地区农民贫困是封建官僚制度造成的,开始从唯心主义世界观转向唯物主义世界观,从革命的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1844年,恩格斯走访曼彻斯特的工人区,走进贫民窟了解工人阶级详细生活情况,在调查研究后明确提出:“工人阶级处境悲惨的原因不应当到这些小的弊病中去寻找,而应当到资本主义制度本身中去寻找。”马克思恩格斯始终站在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立场上,积极投身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不断总结无产阶级革命经验教训,在此基础上创立马克思主义理论。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深扎根人民群众创造性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党的二大通过的《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指出:“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毛泽东深入工厂、农村,先后写下《宁冈调查》《永新调查》《寻乌调查》《兴国调查》《长冈乡调查》《才溪乡调查》等重要文献,为制定民主革命的战略策略、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提供了理论依据。1943年6月,毛泽东同志在为党中央起草的《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这既是对群众的基本领导方式和基本工作方法的总结概括,也是对理论创新过程的生动描述。理论来自实践同时又给予实践以正确的指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针对党的理论来源问题,毛泽东同志指出:“《毛选》里的这些东西,是群众教给我们的,是付出了流血牺牲的代价的。”改革开放后,党的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邓小平同志指出总结群众经验是理论创新的重要动力,“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的,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党的理论来自人民群众的实践,人民群众中蕴含无穷的智慧和力量。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强调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先后组织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一系列重要会议,自觉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汇集民智民力,提出了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群众的实践是最丰富最生动的实践。2020年9月,在基层代表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同乡村教师、农民工、快递小哥等基层代表亲切交流,认真听取意见建议,强调“好的方针政策和发展规划都应该顺应人民意愿、符合人民所思所盼,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习近平总书记向人民学习、拜人民为师,善于概括提炼人民群众的新鲜经验,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在实践基础上推进理论创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深深植根人民群众、积极吸收人民群众智慧的科学理论。
党的理论为了人民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原则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这鲜明提出无产阶级运动的价值取向。在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受到压迫最为深重,是“一个被戴上彻底的锁链的阶级”。面对无产阶级遭受的苦难,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认为“贫困只不过是每一次分娩时的阵痛”,是历史发展必然要经历的状况。他们提出要缓和现有劳资矛盾,劝工人安分守己,建议资产者勤俭节约。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民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之路,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阐明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历史趋势,为人类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并设想在未来社会中“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描绘人类社会的美好图景。正如列宁所说:“只有社会主义才可能广泛推行和真正支配根据科学原则进行的产品的社会生产和分配,以便使所有劳动者过最美好的、最幸福的生活。”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为人类求解放。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求解放、让所有劳动者过上美好生活的理论。
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在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党始终与时代共命运、与人民心连心,切实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毛泽东同志反复告诫全党:“我们一切工作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不是一句空洞抽象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革命年代,党带领人民群众建立苏维埃政权,实行土地革命,着力解决群众的吃饭、穿衣、疾病、卫生等实际生活问题,赢得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广泛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唱响了改天换地的奋进之歌。经过实施几个五年计划,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迅速改变了我国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
人民立场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我们党始终不变的价值追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等一系列重大思想观点,彰显马克思主义坚定的人民立场。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是新时代党治国理政的鲜明底色。习近平总书记是从人民中成长起来、深受人民爱戴的人民领袖,坚守“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人民情怀,要求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的新期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作为一个系统全面、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价值底色,像一条生命线贯穿于科学理论体系之中。党的理论在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追求中焕发出强大生命力,成为指导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
党的理论造福人民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马克思指出:“过去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也没有一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就显示出强大的真理力量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伟力。马克思主义直接指引了共产主义者同盟开展革命运动,指导了由马克思亲自领导的世界性工人组织第一国际和恩格斯领导的第二国际,深刻影响了尝试建立无产阶级新型国家政权的巴黎公社起义,推动产生了世界上一大批工人阶级政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和影响下,国际工人运动风起云涌,确立八小时工作制和五一国际劳动节,有效维护了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利益。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标志马克思主义在东方落后国家结出了硕果,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开创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新纪元。苏维埃俄国的建立,使劳动人民第一次成为国家的主人,为世界其他国家民族解放运动指明了方向。
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为主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整个国家和社会面貌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科学理论的指引下,党团结带领人民经过浴血奋战,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国消灭了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剥削压迫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1952年至1978年,我国工业产值、粮食人均占有量、人均预期寿命等事关国计民生的指标都有大幅度提升。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社会保持长期稳定,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现在,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这些成就的取得都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
造福人民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新时代十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我国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基本养老保险覆盖十亿四千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百分之九十五。新时代十年,我国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全国八百三十二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九百六十多万贫困人口实现易地搬迁,提前十年完成《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为人类减贫事业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在科学理论指引下,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充分彰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性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