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强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增强贯彻群众路线的自觉性,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基层的困难事、群众的烦心事,不断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在感情上贴近群众。我们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有着天然的血肉联系、密切感情。回顾百余年奋斗历程,长征路上“半条被子”的故事、“沂蒙红嫂”王换于抚养四十多名革命后代的感人事迹、新时代千千万万扶贫干部与群众一起“摸爬滚打”的动人场景,无不证明了党和人民的鱼水深情始终如一、历久弥新。事实证明,我们对群众有多亲,群众就把我们看得有多重。党员干部只有在感情上贴近群众,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去做,在与人民群众的每一次接触中都贯注真情、倾注热忱,真正做到面对群众的困难不辞劳苦、倾力而为,才能获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确保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筑牢党长期执政最可靠的群众根基。
在行动上深入群众。密切联系群众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大兴调查研究。1927年,毛泽东同志历时三十二天,先后对湖南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五县的农民运动进行考察,深入实际了解农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写出《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成为无产阶级领导农民革命斗争的纲领性文献。“人民的好公仆”焦裕禄在兰考县担任县委书记时,很少坐在办公室里,经常一竿子插到底,深入基层搞调研,最终解决了多年来困扰当地群众生产生活的“三害”问题。实践证明,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党员干部要想把准问题、掌握实情、开出良方,绝不能坐在屋里、闭门造车,必须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要想把调查研究做深做实,既要到工作局面好和先进的地方去总结经验,又要到困难较多、情况复杂、矛盾尖锐的地方去研究问题,特别是多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多到工作做得差的地方去;既听群众的顺耳话,也听群众的逆耳言,这样才能听到实话、察到实情、收到实效,避免浮在表面、流于形式。
在发展上依靠群众。古人云:“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治国理政、管党治党的智慧和力量,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我们的事业就能获得最广泛的支持,就能拥有强大的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在实践活动中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新征程上,我们面临的风险考验只会越来越复杂,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我们面临的各种斗争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的,将伴随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过程。这就要求党员干部更加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最广泛地动员群众,通过凝聚、发挥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不断战胜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同时,坚持走好网上群众路线,通过网络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让互联网成为贴近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的新途径,构建起网上网下“同心圆”。
在民生上惠泽群众。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因此,党员干部要常怀一颗爱民、忧民、为民、惠民之心,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要站在人民立场上,看看能不能有助于解决群众难题,是不是有利于增进人民福祉,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必须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对于群众反映集中的普遍性问题、发展亟待解决的痛点难点问题、长期未能解决的历史遗留问题想方设法办好,对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就业、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等实际问题紧盯不放,一件一件抓落实,一年接着一年干,真正让人民过上好日子。要让群众当“裁判”“考官”,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把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用看得见的变化回应群众的关切和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