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t365官方登录中文《红旗文稿》2023/18作者:张雷声今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我们一直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现在我们又明确提出‘第二个结合’。”历史正反两..." />
当前位置: bat365官网登录入口 > 党建工作 > 理论学习 > 正文 理论学习
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
作者:  来源:bat365官方登录中文    日期:2023-10-12    浏览次数:

2023-09-28来源:bat365官方登录中文《红旗文稿》2023/18作者:张雷声

今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我们一直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现在我们又明确提出‘第二个结合’。”历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表明,“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对于我们科学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具有重大意义。

“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结合”不是硬凑在一起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比如,天下为公、讲信修睦的社会追求与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相通,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与人民至上的政治观念相融,革故鼎新、自强不息的担当与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相合。马克思主义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把握人的本质,中华文化也把人安放在家国天下之中,都反对把人看作孤立的个体。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实践者,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深刻认识和把握这种契合性,在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同时,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中国特色,又用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

“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要运用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的问题,而不是要背诵和重复其具体结论和词句,更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成不变的教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现了思维的系统性和理论原理的系统性,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人类社会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目的,就在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就在于运用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和根本原则,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人民性、科学性、革命性的高度统一。只有面向实际、与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才具有生命力;只有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绽放出真理的光芒。坚持问题导向是在研究问题中揭示问题内在的本质和规律,在解决问题中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通过坚持问题导向,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面向实际的“真用”上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互相成就,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立足生动的社会实践,以深邃的理论思考、宽广的历史和文化视野,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规律性认识的深化。可以说,“两个结合”不仅成就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而且成就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

“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能够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关键就在于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首先是社会主义,这是从马克思主义那里来的;同时,中国文化中朴素的社会主义元素也为中国提供了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基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的道路越走越宽广、越走越坚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数千年来,中华民族走着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发展道路。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偶然的,是我国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决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说明了从中国的具体实际出发,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和成就的重要保证,也说明了“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生长、成长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而且扎根于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土壤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每前行一步,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都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我们党始终坚守文化自信的立场,独立自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取得了一系列的文化成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行增强了信心、勇气和动力,赋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文化底气,筑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

“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结合”本身就是创新,同时又开启了广阔的理论和实践创新空间。“第二个结合”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正是这一创新使我们党经过百年奋斗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习近平总书记说:“更重要的是,‘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我们党通过“两个结合”,在百年历史进程中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思想主动、历史主动和文化主动精神,将文化的强大优势作用于道路、理论、制度,使道路、理论、制度在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求的基础上更具有中国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因此,“第二个结合”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贵资源的充分运用,表明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文化,新时代我们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上增加了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成为中国人民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精神动力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着眼解决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地指导中国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拓展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探索破解社会主要矛盾、解决中国问题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实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通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中华民族精神智慧的内在联系,形成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也指导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贡献,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了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两个结合”从传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独立自主、自立自强精神角度巩固了文化主体性,从形成“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方面巩固了文化主体性。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两个结合”,坚持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的问题,坚定文化自信,更好地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Copyright 2014-2016 bat·365(中文)官方网站-登录入口 All rights reserved

学院地址: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中路58号(雁塔校区) 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唐大道48号(临潼校区)

版权所属: bat365官网登录入口